“讓煙花爆竹在中國城市重新燃放,這個說出了我們的心聲”,“確實不能一刀切,煙花爆竹不能禁掉”……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鹽津鋪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學武向大會提交了《讓煙花爆竹在中國城市重現綻放》的建議,在煙花爆竹行業中引發熱議,也引起瀏陽人的共鳴。
作為食品行業、農產品加工業的企業家的張學武,為什么會提交《讓煙花爆竹在中國城市重現綻放》的建議?張學武接受記者專訪,深度講述他與花炮的故事,對煙花爆竹行業的理解和期待。
談建議:“我對煙花爆竹是有感情的”
記者:3月5日,“鹽津鋪子”微信公眾號發出的一條微信刷爆了瀏陽人的朋友圈。這條微信的內容顯示,您此次赴京帶去了《讓煙花爆竹在中國城市重現綻放》的建議,這讓許多瀏陽人特別是瀏陽花炮人歡欣鼓舞、倍感振奮。您有沒有想到這條建議會引起如此廣泛的關注?
張學武:我事先真沒預料到會在網絡上引起這么大的反響,也證明了這條建議說出了老百姓、企業的和基層的心聲。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了“進一步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將“穩就業”放在“六穩”之首。我覺得,煙花爆竹行業對“穩就業”是有很大的幫助和貢獻的,不能對這個行業“一刀切”,不能簡單地實行“關”或“停”來解決問題,而是要科學地引導、支持行業高質量發展。
記者:作為食品行業、農產品加工業的企業家,您為什么會提交有關煙花爆竹的建議?
張學武:我自己是瀏陽人,瀏陽的一切都與我息息相關。我是瀏陽山水養大的,對煙花爆竹是有感情的。在我的兒童時代,煙花爆竹承載著許多美好的記憶。過年時聽說哪里有煙花看,那心情是無比喜悅的,甚至比大人給壓歲錢還開心。我們看到煙花在空中美麗綻放,那種高興、開心都是發自內心的。
其次,煙花爆竹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藝術欣賞價值。無論是從美學、人文學、經濟學的視野來判斷,煙花爆竹是真正意義上具有悠久傳統工藝、深厚文化內涵和心理慰藉功能的文化產品,因此才能流傳千年、經久不衰,在人們心中占有不可取代的特殊地位。
談禁放:煙花爆竹禁放不應該“一刀切”
記者:你在《讓煙花爆竹在中國城市重現綻放》的建議里提到,越來越多的城市全年全區域禁止燃放煙花爆竹。根據你的調研,您認為各地煙花爆竹禁放“一刀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張學武:我認為各地煙花爆竹禁放“一刀切”的主要原因是,大家還沒有深層次考慮過燃放煙花爆竹究竟會帶來多大的危害,對這種產品存在著誤解,認為煙花爆竹是霧霾的主要元兇。另外一個原因是,對燃放煙花爆竹的推廣和宣傳力度還不夠。
事實上,燃放煙花爆竹的量值達到多少才會造成對空氣的污染,目前還沒有相關調研和科學的論證。燃放煙花爆竹是否是造成霧霾的主要元兇、燃放的量值達到多少才會對空氣造成危害等,煙花爆竹行業組織一定要把這些問題搞清楚,然后再加強對燃放煙花爆竹的安全宣傳和與當地政府部門的溝通。
記者:去年9月,江蘇省首次明確,不準煙花爆竹禁放“一刀切”,各地應分類實施煙花爆竹禁放政策,市、縣建成區禁止銷售、燃放煙花爆竹,但農村地區不應禁放煙花爆竹。對此,您如何看待江蘇省的這一做法?您覺得類似的做法是否有在全國更大范圍進行推廣的可行性?
張學武:江蘇省的做法具有積極性和建設性的意義,也是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繼江蘇省之后又有河北省石家莊、湖南省也相繼出臺了類似的規定,這說明有越來越多的省市意識到,造成霧霾污染的主要元兇,并不是燃放煙花爆竹。
(義學鞭炮 供圖)
談產品:煙花爆竹是春節的“點睛之筆”
記者:燃放煙花爆竹在不少人眼中是春節最重要的年俗之一,在傳統觀念里,很多人覺得“不放鞭炮就少了很多年味”,您是如何理解“煙花爆竹是春節重要年俗”的?
張學武:煙花爆竹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傳統的祈福儀式,流動在中華民族的血液當中。煙花爆竹千百年來一直陪伴在人們的生活中,跟春聯、燈籠、餃子一樣,是春節年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說是“點晴之筆”。
過春節時我們要貼春聯、掛燈籠、吃餃子,同時也需要有視覺上的沖擊,因此煙花爆竹不可替代。
打個簡單的比方,關財門。每年吃完團圓飯以后,家里都要放鞭炮,然后再把門關住,這就叫“關財門”。這是個最傳統的祈福儀式,如果沒有這個環節,春節年俗中就少了“點睛之筆”。
記者:國務院曾發文明確規定,煙花爆竹為傳統文化產品并列入重點領域。您如何看待煙花爆竹具備文化功能這一屬性?
張學武:作為一種有著1500多年歷史的傳統文化產品,煙花爆竹源遠流長,歷史悠久,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美譽度極高的文化產品。燃放煙花爆竹可以給人們帶來愉悅、帶來歡樂,可以滿足人們精神層面的需求,提高幸福生活指數,在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煙花爆竹和煙花文化已經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得到世界人民的喜愛和認可。如今,每當歡慶時刻,每當重要慶典,世界各國人民都會燃放煙花進行慶祝,并且誕生了一大批世界級的煙火盛宴。
我國舉辦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APEC會議、杭州G20峰會時均安排了焰火表演,使中國這一傳統文化產品得到更多國家認同,煙花文化不僅是國家文化形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產品輸出的典范。
談出路:產業結構調整“陣痛期”也是“機遇期”
記者:在國家高度關注“安全、環保”的大形勢下,瀏陽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推動煙花爆竹落后產能的有序退出。在您看來,新形勢下,煙花爆竹行業和花炮企業應該如何轉型突圍?未來的出路又在哪里?
張學武:我覺得要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維來看待煙花爆竹行業,加快推進煙花爆竹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從供端來看,花炮企業一定要加快科技創新步伐,重視技術研發,通過采用環保、安全性的新材料、更新煙花爆竹的生產工藝等方面入手,研發一些無煙、無味的煙花產品,最大限度降低對環境的污染。
事實上,產業結構調整的“陣痛期”也是“機遇期”。很多傳統行業都是經歷了從發展期到輝煌期,然后再到陣痛期的階段,而陣痛期過后肯定又是機遇期了。我認為,燃放煙花爆竹的市場在那里、需求也在那里,研發什么樣的產品才能讓市場去接受,這才是最重要的。
在我看來,可以選擇幾個城市作為燃放煙花爆竹的試點城市,監測燃放煙花爆竹的量值、空氣污染指數等,進行大數據分析,了解燃放煙花爆竹到底對空氣質量影響有多大,并形成研究報告。
同時,政府也要加大對煙花爆竹產業的科技投入和扶持力度;煙花爆竹行業協會要充分發揮協會的作用,以協會為龍頭,凝聚會員力量,集中抱團發展。
代表互動:作為來自瀏陽的代表,就應該傳遞瀏陽的聲音和建議
因此建議國務院有關部門:一是在《煙花爆竹安全與質量》(GB10631-2016)修訂時,對個人消費類煙花如噴花類、旋轉類和玩具類煙花在進一步控制藥量后,細分出適合在城市個人燃放類產品,并明確給出相關安全環保技術指標;二是在《煙花爆竹安全管理條例》修訂時,科學規劃煙花爆竹燃放區域,鼓勵并規范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在重大節日和慶典活動組織專業煙火燃放,適度放開城市個人燃放類煙花爆竹產品燃放。
[責編:康希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