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正月十五之前,紅島街道邵哥莊社區的張喜慶就開始為自己的“拎淋花”表演忙碌著。“拎淋花”不同于我們燃放的煙花,從選材、制作到表演都需要張喜慶全程參與。今年57歲的張喜慶從十幾歲一直玩到現在,在他的記憶里,沒玩過拎淋花這個年就相當于沒過,祖輩記事的時候就開始玩的拎淋花,至今已經有百年歷史,成為邵哥莊社區每年元宵節的必備節目。
每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紅島街道的拎淋花表演就會走紅網絡,成為一年一度的“網紅”。我們大家在感嘆它的美麗之余,卻不知道這場表演的背后表演團隊背后的付出。
“為了給大家展現出一場美麗的淋花表演,每年我們都跑遍城陽膠州即墨這些地方,專門找以前我們農村里蒸饅頭用的那種大鍋,只有那個鍋砸成小片,才能出來我們看到的效果,別的材料都不能替代!睆埾矐c說,因其生鐵含量高、易熔,是淋花成敗的關鍵。
從十七八歲開始玩淋花的張喜慶,每年都不間斷,如今已經57歲的他也玩出了“經驗”,他親自動手運用現有工具對淋花設備和工具進行了改良,“這個搖桿我們祖輩都是用竹竿,現在不好找,我們就用鋼管代替,下面的底座是我從汽車剎車盤和其他器械廢品中找出來的,作為固定底盤。四個人各站一角,增加了旋轉時的靈活性和穩定性,提高了安全系數!睆埾矐c的改良在“拎淋花圈”里堪稱一絕,不少人前來學習改進。
表演:四個人配合,其他人替補
每年正月十五,張喜慶都會跟李延金等老伙計在一塊為拎淋花做準備,“組裝這樣一個淋花籠子一個人完不成,需要把鐵鍋砸成鋼镚兒大小的鐵片,跟木炭一起一層層間隔地碼在專門的鐵籠子里,最下面再鋪上雜草。”張喜慶說,表演的時候,首先將鐵桿固定下,頂部于淋花籠子相連。準備工作做好之后,就可以把草點燃。
“在拎淋花的過程中,四個人需要握緊鐵桿,互相配合,把力度用到最恰當,鐵籠里的木炭慢慢燃燒,達到一定溫度之后,生鐵便會在基本熔化的狀態下,開始飛出鐵籠,在夜晚綻放出絢麗多彩的鐵花。”張喜慶笑著說道,拎淋花是個體力活,很多時候我們玩一次拎淋花需要一個多小時,這中間如何體力跟不上可以換人。“我們每年拎淋花之后,都大汗淋漓,也當是健身啦。”李延金說道。
對于淋花效果,張喜慶表示,連續旋轉、火花四濺是最基本的,淋花呈白色為最佳。從十幾歲開始玩拎淋花的張喜慶對淋花有種特別的感情,“以前,我們小時候看著祖輩和父輩玩,現在我們自己玩,孩子也跟著一塊。雖然制作和表演的過程挺辛苦,但是祖輩傳下來的表演習俗,我們這一代有義務傳承下去。”
傳承:保護和傳承迫在眉睫
2014年開始,紅島街道邵哥莊社區開始舉辦“拎淋花藝術節”。有了這個特殊的“節日”之后,每年元宵節都會有來自四面八方的居民前往邵哥莊觀看當晚的拎淋花表演,這成了周圍居民每年的必看節目。
目前,邵哥莊社區玩拎淋花的大都是五六十歲的人,“現在的年輕人對拎淋花不是很感興趣。不過,每年到了元宵節我都會自己制作拎淋花,也帶著兒子一塊玩,他作為替補,也在表演的時候上場參與!睆埾矐c笑著說道,這項表演現在看起來費事又費神,但我們小時候每到過年十五,大家伙都玩拎淋花,也成為了一種過年習俗。
“那個時候都是以打漁為主業,到了過年過節的時候,我們必須玩過拎淋花才覺得是真正過了年!睆埾矐c說,現在年味越來越淡,但是每次參與拎淋花的過程都能讓我們這些人想起小時候過年的場景。為了讓紅島的老百姓記住拎淋花,保護和傳承好這項“絕技”,邵哥莊社區連續五年組織村民自愿報名組隊。 “我們每年都進行隊伍評選,然后給予獎勵,豐富社區居民的文化生活!鄙鐓^主任劉國棟說道,將來,我們也打算把“拎淋花藝術節”繼續辦下去,在豐富居民文化生活的同時,也能讓更多人知道邵哥莊社區的拎淋花表演,讓拎淋花走出青島。(文/半島記者 李瀟 圖/劉克旺提供)